top of page
在地玩具文化導覽
盤中戲
15cm
盤中戲又名鬃人,始於清代,鬃人的材質採用膠泥、高粱桿等,臉譜的勾畫身材比例均精細考究,底部有一圈豬鬃毛,將鬃人至於銅盤中,並敲打銅盤,鬃人會旋轉舞動起來,配上說書人精采故事,堪稱一絕。
台灣玩具博物館重點珍藏現今盤中戲唯一傳人北京國寶名師包大成先生之作,包含偶身的重量及其造型都是及為考究,在清朝不用動手偶身即能打出京劇中的旋子是一個非常吸睛的表演技藝。
小雞啄米
約直徑17cm(不含握把)
50年代的小雞啄米充滿了濃濃的台灣情,運用下方球帶動小雞,小雞便能自動輪流吃米,模樣相當可愛。
雞因其閩南話諧音,在台灣傳統觀念中象徵著『家』的概念,承載小雞的木板為甘蔗板,由於早期台灣盛產蔗糖,運用現成榨完糖的甘蔗纖維板,製作為孩童手中把玩的小雞啄米,可以由童玩看見早期台灣人早期創造力及纖細的童玩巧思。
50年代國民童玩具,翻板的進化版。
利用紙材質輕、容易取得的特性所製作出來頗具巧思的玩具。而且紙張保存不易,格外珍貴。
50年代翻花梯
30×7cm 24×5cm
70-80年代 飛天太空車
玩具王國時代玩具代表
bottom of page